《Science》期刊於2025年6月19日由Mitch Leslie報導一篇創新研究:該研究提出一種新穎策略,利用mRNA注射技術在體內直接誘導產生CAR-T細胞,有望用於治療癌症及自體免疫疾病,並大幅簡化製程、降低成本。
背景
- CAR-T 細胞是經基因改造的 T 細胞,可精準攻擊癌細胞,已獲美國 FDA 核准用於某些血癌。
- 製造傳統 CAR-T 細胞須從患者體內採集 T 細胞 → 純化 → 基因改造 → 輸回體內,過程耗時且昂貴(最高達百萬美元),部分病患無法等候完成治療。
創新研究
- Capstan Therapeutics 開發一種新方法,利用 mRNA 脂質奈米微粒(Lipid nanoparticle, LNP) 直接注射進入體內誘導 T 細胞自行轉化為 CAR-T 細胞。
- 這項方法靈感來自於 mRNA COVID-19 疫苗技術,且不需更改基因組,較具安全性。
實驗成果
- 在小鼠中注射mRNA奈米微粒後,體內快速產生大量CAR-T細胞(3小時內即出現於血液、脾臟、淋巴)。
- 高劑量治療組中,腫瘤在3天內幾乎消失。
- 在猴子實驗中,mRNA誘導的CAR-T細胞成功清除B細胞並於7週內自然恢復,有望「重設」免疫系統,應用於自體免疫疾病。
優點
- 速度快:無需體外改造與輸回體內,治療時間大幅縮短。
- 成本低:製造成本可能遠低於目前的細胞工廠流程。
- 更安全:mRNA不整合進DNA,可自然分解,具「自動關閉」機制,減少長期副作用。
潛在風險與挑戰
- 一隻猴子出現類似實驗室CAR-T治療常見的重度免疫副作用。
- 安全性仍需進一步臨床試驗驗證(Capstan已啟動Phase 1試驗)。
未來展望
- 此技術若證實安全有效,可望普及CAR-T細胞療法至更多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。
- 有望成為即時可用的標準化治療選項,取代繁複且昂貴的細胞製備流程。
評論:
科學貢獻與創新性
這項研究突破了傳統CAR-T細胞需經體外操作的限制,首次展示可透過mRNA奈米微粒直接在體內誘導CAR-T細胞生成,大幅簡化技術流程,並以動物實驗證實其有效性與初步安全性。
- 借助 COVID-19 疫苗的 mRNA 傳遞平台,研究團隊成功將此機制應用於複雜的細胞治療領域。
- 在短短數小時內於小鼠與猴子體內產生功能性CAR-T細胞,展現即時且可控的治療反應。
此方法若進一步證實安全有效,將徹底改變CAR-T療法的製造與給藥方式,使其從「個人化、客製化」走向「即時可用、模組化」,具有高度臨床轉譯潛力。
臨床應用潛力
- 癌症治療: 高劑量治療下腫瘤迅速縮小,展現CAR-T功能性;若能安全應用於人體,將有助提升對實體瘤的反應效率。
- 自體免疫疾病: 在猴子中清除B細胞並自然恢復,暗示可透過「免疫重置」治療如紅斑性狼瘡、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。
- 經濟與可近性: 有望大幅降低目前高達百萬美元的療程費用,提高全球可及性。
侷限與挑戰
- 安全性問題尚未解決:
一隻猴子出現嚴重發炎反應,與現有CAR-T細胞副作用相似,突顯此技術雖無基因整合風險,但仍可能引發毒性反應。 - mRNA轉染效率與時效性控制:
雖具「自動關閉」優勢,但如何精準控制CAR表現量與時間仍有待優化,避免過度免疫活化或治療反彈。 - 臨床資料仍屬前期:
目前僅限動物模型,尚需臨床試驗驗證在人類身上的可行性與安全邊界。
總結與展望
這篇文章所報導的技術具備轉變CAR-T治療的潛力,從實驗室製造邁向體內合成,為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提供全新治療可能。然而,安全性與可控性將是臨床應用的關鍵門檻。未來若能在人體試驗中克服副作用並證實療效,此策略或將成為下一代細胞療法的主流平台。
Source: New approach enables body to engineer its own cells to fight cancer or autoimmunity
Translator and Reviewer: PI-Union Medical Science Ltd.
- E-mail: piunion@pi-union.com
- Official Website: https://pi-union.com/
- Facebook: www.facebook.com/piunion2020
- Youtube: www.youtube.com/@pi-union
- Instagram: www.instagram.com/piunion2020
- LINE: @654eukag